中世纪后期,除了煮茶用茶罏 茶具,还有专门煮水用的“汤瓶”。当时俗称“茶吹”,或“铫子”,又有“镣子”之名。早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。<淮南子·说山训>载:“尝一脔肉,知一镬之味”高诱注:“有足日鼎,无足日镬”。(明清时期,南方一些地区把“镬”叫锅。)从史料记载来看,到中世纪后期,用鼎、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“汤瓶”取而代之。过去一些作家认为 汉唐茶具,约在元代出现“泡茶”(即“点茶”)方法,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(指改制用汤瓶)。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,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。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。南宋罗大经<鹤林玉露>有记载说:“茶经以鱼目、涌泉、连珠为煮水之节,然近世(指南宋)沦茶,鲜以鼎镬 茶具批发,用瓶煮水,难以候视,则当以声辨一沸、二沸、三沸”。依罗大经之意,过去(南宋以前)用上口开放的鼎、镬煮水,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,而改用瓶煮水,因瓶口小,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,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,<鹤林玉露>又说:“陆氏(陆羽)之法,以末(指碾碎的茶末)就茶,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。”陆羽是唐朝人,是<茶经>的作者,被认为是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。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“镬” 功夫茶具介绍,足可说明唐-未曾使用“汤瓶”。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<煎茶歌>中谈到煮水说“蟹眼已过鱼眼生,飕飕欲作松风鸣……银瓶泻汤夸第二、未识古人煎水意。”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“汤瓶”的又一-的例证。
建窑在今福建建阳。始于唐代,早期烧制部分青瓷,至北宋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而闻名。兔毫纹为釉面条状结晶,有黄、白两色,称金、银兔毫;有的釉面结晶呈油滴状,称鹤鸽斑;也有少数窑变花釉,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。这种茶盏传到日本,都以天目碗称之,如曜变天目、油滴天目等,现都成为日本的国宝,非常珍贵。该窑生产的黑瓷,釉不及底,胎较厚,含铁量-10%左右,故呈黑色,有铁胎之称。宋代-书法家也是茶学家的蔡襄在<茶录>中云:茶色白,宜黑盏,建安所造者绀黑,纹如兔毫,其坯微厚,燲之,久热难冷,为要用。出他处者,或薄或色紫,皆不及也。其青白盏,斗试家自不用。可见,宋代盛斗茶之风,又视建窑所产茶碗为-之器。景德镇窑在今江西景德镇。始烧于唐武德年间,产品有青瓷与白瓷两种,青瓷色发灰,白瓷色纯正,素有白如玉、薄如纸、明如镜、声如磐之誉。它在宋代主要烧制青白瓷。元代为宫廷烧制青白瓷,上有枢府字样,还烧制青花、釉里红等品种。至明代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,设立了专为宫廷茶礼烧制茶具的工场。这时青花瓷有很大发展,茶具传到日本,日本-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爱,称之珠光青瓷。此时,釉上彩、斗彩、素三彩、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,还烧造了多种名贵蓝、红釉、甜白釉瓷器。清代时它又创制珐琅彩、粉彩等多种新品种。自宋-始,景德镇瓷器就远销日本,明清时大量输入欧洲,同时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-。
本公司主营: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zhaoshang100.com/gongying/37879964.html
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100招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