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人转是流行于东北地区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。它% 6??一种具有较多的曲艺和歌舞表演因素的民间艺术形式。建国前,各地旧时有诸如蹦蹦、地蹦子、半班戏、八人班戏、棒棒戏、棒打蹦、对口唱、对口戏、双玩艺儿、双调、转桌子戏、打脖子戏、莲花落、秧歌、小落子、边曲、天平、悠喝腔等多种不同的称谓,其中以称作蹦蹦者居多。二人转自从1953年改为现在的称谓,也还有称之为东北地方戏的说法。 历史沿革 关于二人转的起源,艺人中有多种流传。其中一种说法为:清朝初年的从关内向关外大量-,其中的河北莲花落等说唱形式也伴随着流传进入东北地区,并与当地的东北大秧歌相结合,在增加了舞蹈、身段、走场以及音乐曲调和乐器等之后,形成二人转。莲花落,又被称作莲花乐,一般认为它与凤阳花鼓有一定的渊源关系。二人转通常在以一旦一丑的形式上场时,还以傻哥哥、老-的称谓相互称呼,据说就是来源于凤阳花鼓。莲花落中的彩扮莲花落(也叫作对口莲花落),一般是一旦一丑,有说有唱,与二人转-近似;另又如金钱莲花落中的挎大板等特技,也被应用于二人转当中。二人转的不少传统曲目和唱腔,也来自莲花落和十不闲。 根据艺人的师承关系来推算,二人转的形成可以向上追朔到嘉庆、道光年间(1796-1850年)。二人转起初活动于辽西和热河(现今的河北东北部、辽宁西部一带),后来逐渐向东扩移,一直流行到辽宁南部、北部以及吉林省的东部山区和黑龙江北大荒一带。光绪十七年(1891)二人转流传入河北东部一带地区。20世纪初时,二人转已经-于东北三省及河北、内蒙古的部分地区。
二人转素有农民戏之称 元代戏剧作品,其表演形式和内容的乡土气息都十分浓厚。建国前初原有单出头(一人表演)、二人转(两人表演)、拉场戏(三人以上表演)共三种形式。建国后已逐渐发展成八、九种演出形式,按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可归纳为单、双、群、戏四大类型:单包括单出头、独角戏和东北民歌独唱三种形式;双包括二人转、二人戏和民歌对唱三种类别;群包括群舞、群唱、表演唱和坐唱;戏指的就是拉场戏,又被称作人物戏或者是秧歌戏。在以上的多种形式中,一般是以一男一女两人表演的二人转为其主要的表演形式。 早期演出的二人转都是由男演员来扮演的。一旦一丑称为一副架,其中旦也叫包头的或上装;丑角则也对应地叫作唱丑的或下装。约在1902年前后,二人转的表演才出现了彩云霞、金不换和黄彩霞等少数几个女演员,从建国以后二人转已经普遍地以女演员演旦角,改成以一男一女演出为主的一副架形式。 二人转的演出方式,早期一般是在开场锣鼓以后,全体演员都围着一张高桌转圈唱,来表演舞功;而后由旦角独舞走三场(三段体舞蹈)。三场表演集中了二人转里的舞蹈的主要-:一般头场是请场,采用慢板的节奏,大多模拟少女摸鬓、正领、抻袖、提鞋等梳妆打扮的动作 戏剧作品,通常要求做到稳中浪,主要看腕子功,所以说头场看手;二场通常是逗场,采用中板节奏,用扑蝶、切身、碰肘、抢扇、-绢、掏灯花等表演动作,用来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悦的感情 戏剧作品,要求能做到浪中俏,主要是看身体、腰肢的扭动,所以说二场看扭;三场则是圆场,采用快板的节奏 戏剧作品的特点,男女追逐跑圆场,用推磨、卷席筒、挎臂旋转等动作,要求能做到快而不乱,主要是看脚下的工夫,所以说三场看走。
本公司主营: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zhaoshang100.com/gongying/38942988.html
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100招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,谢谢!